上海老牌三甲医院关闭普内科门诊 分级诊疗下大医院迎来转型新风

  全程导医网 健康焦点:连日来,一张通知传遍朋友圈、医疗圈。该通知称,仁济医院将于今年3月31日下午五点门诊关闭后,关闭普内科门诊。

微信截图_20180316202419.jpg

  这家上海老牌三甲医院为何要关闭普内科门诊?

  “看得出,仁济医院这回是下了狠心的,很不容易。”“这不是一家医院的孤案式行为,代表着一种趋势。”医改领域专家、学者这样告诉记者。

  在业内看来,仁济医院或许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唯一有如此“动作”的大医院。因为这是大势所趋,这个趋势就叫“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趋势下,大医院“转型”新风

  今天,仁济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实了关闭普内科门诊的消息。

  “普内科门诊关闭并不意味着内科全都关闭了。”院方解释,仁济医院开设普通门诊的内科科室有消化科、心内科、呼吸科、风湿病科、肾脏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血液科、感染科等,今后,患者可依据病情酌情至内科各专科门诊或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就诊。

  院方补充说明,本次关闭仅涉及仁济医院东院、西院,南院暂时保留普内科门诊,而仁济北院为生殖专科医院,不涉及。

  仁济医院成立于1844年,为上海老牌大型三甲医院。记者了解到,目前仁济医院年门急诊量约为430万人次,其中,普内科年门诊量在10万人次左右。

  “普内科普通门诊的就诊病例里,主要为高血压、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支气管炎等常见慢病,大多数可以在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遇到问题可转诊到三甲医院专科门诊。”仁济医院副院长王育称,这样的就医秩序符合国家推进分级诊疗的方向。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的具体要求,也明确提出“三级医院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资源配置机制。

  仁济医院方面称,为贯彻支持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更好地承担危重疑难病症的诊治任务和指导区域、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职能,从4月起关闭普内科门诊。这被仁济医院视作“转型发展”的举措之一。

  

timg.jpg

 

  下决心!三甲医院不再“大病小病一把抓”

  转型转什么?“应该说,仁济医院这个举动释放了一个很强的信号,分级诊疗是下决心要做的。三甲医院不再大病小病一把抓,什么都去做、都想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对记者说。

  这种“放弃”对三甲医院来说,不容易。蔡江南分析,这些年,国家“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等医改制度的推进,为三甲医院这种转型提供了外部条件,即不再追求病人‘跑量’这件事,而是把目光投向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病例。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分析,三甲医院愿意“放病人”,本身也是需要“底气”的——因为“放走的病人”往往是可以简单处理的病例,如果医院解决危重疑难病例的能力不足,这一步就较难跨出去。

  “分级诊疗的趋势下,三甲医院要思考整体转型发展的问题了。”金春林称。

  与此同时,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对于病人,当三甲医院“愿意放”之后,基层是否“接得住、接得好”?有专家就跟记者谈到:普通门诊“一关了之”,容易;与基层的联动、医联体“做实”还是“做虚”,这是分级诊疗推进的关键。

  配合此次关闭普内科普通门诊,仁济医院早已落实“强基层”的工作。

  据了解,仁济医院已与浦东新区及区外多家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分级诊疗合作协议。

  比如,二级医院方面,与仁济医院签约合作的有杨思医院、安达医院、长航医院、新起点康复医院等。与仁济合作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北蔡、潍坊、塘桥、花木、东明、陆家嘴、南码头、周家渡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仁济医院已接受了几批来自社区的免费进修,让基层医生进入仁济的相关科室,让他们熟悉“仁济规范”“仁济标准”。与此同时,仁济医院的专家也“沉下去”,比如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在社区开设专家工作室,助力基层医疗提升。

  病人“走下去”,获得感也要走出来

  在国家推进分级诊疗的大政策背景下,上海已有起步,仁济医院或许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唯一一家转型发展的大医院。

  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提到要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上取得突破,其中还提到,到2020年,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金春林看来,要推进分级诊疗,关闭一个普内科门诊只是“一小步”,没必要过度解读,这也不是大医院“孤军奋战”可以实现的,还需要配套政策。

  比如基层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完善,如果基层长期是“收支两条线”,基层医生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比如药品保障,病人回到基层,药品供应也要跟上。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基层不可能配备几千种药品,这涉及仓储、药品质量安全问题。由此,又提出‘医、药分开’进一步推进的问题,配药是否将逐步流向社会药房。而流向社会药房又涉及医保报销,这也是百姓关心的。”蔡江南说。

  在专家看来,重塑合理的就医秩序是大势所趋,而在病人“走下去”的同时,要注意老百姓就医的获得感也要走出来,让大家感受到这种就医新格局的利处,同时各级单位要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老百姓的就医新习惯,建立信心。

  徐州导医热线: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