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严管非法移植乱象

    最近,各地发生的几起非法买卖肾脏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谁动了他的肾?人们在寻找答案的同时,更为其背后隐藏的黑色利益链条所震惊。其实,“斩断”这一链条并非没有良策,建立完善的器官捐献体系,改变患者多、供体少的现状便是极有效的办法之一。今年10月,山东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10月24日,济南市开始进行人体器官移植专项整治。从源头上增加捐献,从出口处严管移植,这能否为器官捐献这个“不断被提及、始终没改善”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良方?

  捐献器官,

  “精神上支持”占多数

  “如何看待器官捐献?”连日来,记者就这一话题与不少省城市民交谈,人们在纷纷表示“这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事”的同时,却大都坦言尚未考虑过是否要参与,“精神上支持”成了相当一部分受访者的明确态度。

  “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住山大南路附近的市民彭先生“很实在”地表示,器官是每个人最特殊的“财产”,献这样的爱心总觉得是个“犯忌讳的事儿”,“大多数人还是看重能在生命完结后能保留一个完整的身躯,即便明知捐出来意义重大,但心里总迈不过这个坎儿。”

  “家里人对此还有些接受不了。”在省城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小柳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不排斥,甚至动过捐献的念头,但长辈们对此很不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冒这个尖”,做如此“另类”的决定。“得考虑这些亲人的意见,毕竟其中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没了他们的支持,我哪里还有足够的勇气?”

  “1:150”背后的

  心焦与无奈

  目前,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着供需严重失衡的现状。有关数据显示,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约150万人,其中只有约1万人能够接受手术。全国有30万肝病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只能开展2000例左右的肝移植手术;约有100万肾病患者在做血液透析,每年只能进行三四千例肾移植手术。

  “供体的短缺仍是最大的瓶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血液净化中心主任田军对记者直言,供体有限、需要器官移植才能延续生命的患者却不断增多,这一矛盾导致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到这“救命的好处”,此种现状令人既心焦又无奈。

  与此同时,这“难填的供体缺口”却也令“逐利心理”迅速滋生,以致近年来非法买卖器官的案件时有发生,其带来的社会危害极其恶劣,更严重伤害了供需双方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多策并举,

  让器官捐献常态化

  2010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与卫生部共同启动了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初步探索建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同年10月,山东试点工作启动,设立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等10家医院成为省内的试点医院,并成立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队伍和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负责省内人体器官获取工作。然而,截至目前所实现的器官捐献数量仍不算多。

  今年4月,卫生部官员曾表示,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申领驾照时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这一本意良好、在一些国家已经实施的措施尚未落地,就引来争议声一片。

  “当下,转变不少人固有的传统观念仍极为重要。”田军介绍,此前,曾有一国外10人访问团来该院器官移植中心参观,其中就有3人随身携带器官捐献卡片,并表示一旦发生不测,可随时捐献。他们积极的态度给了在场所有人很大的震撼。

  “相关的帮助、关怀措施也应让更多人知晓。”也有专家告诉记者,如果公民实施了捐献,却因为意外事件死亡致使家庭存在困难的,可以向当地的慈善工作站或红十字会申请救助,但目前这一情况仍有不少人并不了解。“有关部门还应做更到位、更及时的解释和说明,在对捐助者及其家人的爱心奉献予以充分的肯定的同时,也积极树立典型,予以大力帮扶,让这一善举赢得更多的鼓励和尊重,让更多的人能对捐献行为更加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