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虫类药超微粉碎(微米)技术及应用”获得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成果首次将超微粉碎技术成功应用于中成药生产,使药物活性及生物利用率大幅提高。
虫类动物药是我国重要药用资源。据统计,中成药2/3使用了虫类药。但是,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复杂,不易分离提纯,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普通粉碎方法入药,不但“傻大黑粗”,而且有效成分利用率不高。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和清华大学材料系盖国胜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采用近年兴起的可将原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能使动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的超微粉碎技术,经过5年联合攻关,突破了虫类药超微粉碎过程中的韧性、弹性、团聚、热变性及细胞壁内水分释放和异味等技术瓶颈,实现了以空气为介质的常温超微粉碎,成功地将药粉的粒度从原有的150μm~200μm减少到10μm。
研究人员还在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虫类药组合超微粉碎系统设备并使之产业化,实现了1250目以上虫类药细胞破壁超微粉碎的连续、高效生产。药物细胞被打破后,增加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生物利用率,药物活性大幅提高,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
研究人员还首次在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引入了超微粉碎粒度的标准,并提供了检测依据和方法。其建立的虫类药超微粉碎粒度质控标准,已被批准为国家药品标准。该项研究获8项国家专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虫类动物药是我国重要药用资源。据统计,中成药2/3使用了虫类药。但是,由于动物药化学成分复杂,不易分离提纯,长期以来都是采用普通粉碎方法入药,不但“傻大黑粗”,而且有效成分利用率不高。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吴以岭教授和清华大学材料系盖国胜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采用近年兴起的可将原料加工成微粉甚至纳米级微粉、能使动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的超微粉碎技术,经过5年联合攻关,突破了虫类药超微粉碎过程中的韧性、弹性、团聚、热变性及细胞壁内水分释放和异味等技术瓶颈,实现了以空气为介质的常温超微粉碎,成功地将药粉的粒度从原有的150μm~200μm减少到10μm。
研究人员还在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虫类药组合超微粉碎系统设备并使之产业化,实现了1250目以上虫类药细胞破壁超微粉碎的连续、高效生产。药物细胞被打破后,增加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度、生物利用率,药物活性大幅提高,并减少了胃肠道反应。
研究人员还首次在中成药质量标准中引入了超微粉碎粒度的标准,并提供了检测依据和方法。其建立的虫类药超微粉碎粒度质控标准,已被批准为国家药品标准。该项研究获8项国家专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阅读下一篇
今年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