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区卫生中心 样样服务都“标准”

 

    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率先完成规范化建设 其标准化运行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接电话在四声响铃结束前应有人应答、候诊区要摆放鲜花植物等装饰物、患者等候检查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医生看病开药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每位就诊病人的健康情况都有专门的医生进行跟踪管理……昨日记者获悉,作为国家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疾病社区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研究”项目——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建设目前已取得成功,该区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实现规范化运行,卫生部正将这一标准化模式在全国推广。

 规范服务 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我们的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硬件设备实行标准化外,更关键的是,对中心的服务流程还有一套标准的规定。”武侯区卫生局副局长田军介绍说,在项目实验中,武侯区摸索出一套社区卫生中心的服务流程和标准,包括工作人员接电话的用语、患者候诊的时间、电子病历的记录、医疗账目清单等,每一项指标都相当细化。患者进入中心后,从接待到看病拿药,都能享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此外,“为患者着想,为患者节约,是社区卫生中心服务的一大原则。”据介绍,对于广大患者关心的处方问题,中心服务规范上有明确规定,每张处方的药品价格不超过40元,一般的慢性病处方用药不超过7天,急性病处方用药不超过3天。

 据了解,社区卫生中心的医务人员中心对每名医务人员的考核也是严格按照此标准,居民的满意度是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不光看病 还管后期服务

 田军告诉记者,社区卫生中心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应该与医院有所区别,其服务的对象是社区里的居民,其中不少患者是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对病人的治疗有连续性、综合性的特点。目前,每个社区卫生中心都按照16种技术规范操作,医生对各种病症都会进行标准化管理。

 举例来说,一名糖尿病人首次到社区卫生中心就诊,有一定的糖尿病的症状,但还未在大医院确诊。中心的医生要进行细致的检查,确定病情。同时,通过信息化系统,为病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随后,医生会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制订治疗方案,再根据糖尿病类型确定用药。不仅如此,医生还会给病人开出生活处方,指导病人进行运动、改善饮食结构等。每个月,医生将对病人进行随访,对病情进行追踪复查,掌握治疗情况。这样,病人就能享受到一种连续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控制病情。

 高血压患者一年节约近800元

 “这里看病不仅药要便宜20%左右,还省了不少挂号费、检查费。”家住玉林横街24号的郭云宾大爷,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老年疾病,在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已经有7年历史。自从建立健康档案后,郭大爷每月都能在中心享受一次免费的血糖检查,而隔三岔五,中心还为他免费测量血压。郭大爷说,如果在大医院开点常用药、量个血压,还要缴5元或者10元的挂号费,社区看病确实节约不少。

 在项目实验后,卫生部对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效果作了详细统计。以高血压患者为例,成都市2004年高血压患者人均花费为1059元/年,在社区卫生中心实行标准化管理后的高血压患者,每年每人节省医疗费用650~800元,2706人节约药物费用252万余元。